10月31日下午三点,第四届红枫老员工记者节系列活动媒体人大讲堂第一期在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北楼217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暨南大学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教授谭天,与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广大新闻学子一同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影视转向”问题。

谭天,高级记者、新媒体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互联网与新媒体、传媒经济、广播电视、纪录片等。主持各类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1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主要有《媒介平台论》、《新媒体新论》、《融合与转型:重构中国电视》等。曾多次担任中国新闻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委,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评价专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政府网络传播力评估与研究》。

谭天教授细数我国电视节目发展史,向同学们介绍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电视节目的空间属性日益凸显,电视节目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变得丰富多彩。互联网赋予用户更多的权利,用户即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空间多元化,传播空间社交化,运营空间平台化,互联网思维赋予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包括春晚“摇一摇”活动,“春晚搭台,腾讯唱戏”;韩国电子商店进驻地铁站,电视、电商合二为一等,都是具体表现。

互联网时代,影视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随着技术的改变而改变。在生产方面,从图像到影像再到视像;在传播方面,从单向线性到双向线性;在消费方面,从家庭和影院到个人和社群。“互联网时代的影视传播呈现着从‘时间’到‘空间’的逻辑演变。”谭天教授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影视面临着“双重转向”:空间转向和文化转向,在影视重构过程中,两种转向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沌状态,中国影视则将在这样的“双重转向”中实现“涅磐”。

“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此次媒体人分享会,谭天教授从“影视转向”这个特别的切入点入手,为新一代准媒体人上了宝贵的一课。“因时而动,因势而变”,怎样随时代变化探寻媒体发展的新出口,是每一位新闻学子需要学习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