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新闻一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016级新闻传播学子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专业见习纪实

  2016年12月01日  点击:[]

1

2016年11月29日下午,细雨霏霏,公司2016级新闻传播学子到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展专业见习,掀开了大家专业实践的第一页。


原来报纸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走进湖南日报报业文化城印务分公司,扑面而来的是报纸所独有的油墨香。公司生产调度部部长肖凯、设备动力部部长胡子玉等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印刷车间和印前车间,详细介绍了报纸制版、印刷、质检、发行的全过程。

车间地面干干净净,设备虽多,但摆放井然有序,连杂物都堆放得很整齐。在高大的GOSS轮卷印刷机前,不少同学发出赞叹,个别好奇的同学还走上操控台近距离观察。针对这些陌生的设备和领域,同学们不时发问,几位老师都一一答复。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CTP版,不少人聚在CTP版旁,细细打量:这薄薄的版材,原来就是报纸印刷的母版呀。据介绍,每张版能印报15万到30万张。

细心的同学还留意到车间墙壁上的评报栏,每一天每一种报纸的印刷质量和各项评分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严谨、求实、敬业、奋进的优良作风令人佩服。

新媒体采编,我们也可以加入

在湖南日报新媒体中心,最抢眼球的除了实时更新的电子显示屏,就是记录湖南日报由传统报业向新媒体转型历程的文化墙。从这里,同学们了解到原来新湖南的名字来自1949年毛泽东为当时的湖南省委机关报题写的报名《新湖南报》,这也意味着一种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湖南日报新媒体中心编委李勇给同学们介绍了湖南日报手机客户端“新湖南”的定位、宗旨和主要栏目,特别是与老员工记者们合作的“湘校”栏目和部分精彩策划。他热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校园深度报道、数字新闻制作,欢迎大家踊跃为“新湖南”供稿。在场师生的热情也被点燃,新闻采写课教师、吴月娥副教授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员工也能做得出!”

——新媒体采编,我们也可以加入?!

同学们又惊又喜,充满期待。

2

青春有梦,主播台前留个影

最后一站在位于凯乐国际城的三湘都市报和华声在线网站编辑部。编辑部里忙忙碌碌的采编人员、整齐有序的工作环境,让人不由不放轻了脚步、压低了声音。在华声在线演播厅,过去只在电视上看过的演播现场出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忍不住心潮澎湃,或自拍或群拍,争相留下青春的足迹,梦想的剪影。

做奔跑着的思考者

最精彩的总在最后。在现场互动环节,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张茧、华声在线网站编委谢峰、湖南日报新媒体中心编委李勇、三湘都市报时政中心主任陈新科分别介绍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情况。现场部分同学没有座位,一直站着认真听。

同学们就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踊跃向媒体前辈们发问。

1601班的陈劲宏问,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新媒体矩阵墙很有气势,但集团同时运营百余种微博、微信产品,会不会因此分散精力而影响产品质量?

李勇编委笑着答道,比起移动客户端、“双微”平台的显著优势就是关注便捷,无需安装。开发“双微”产品实质上是借腾讯的平台来增加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影响力。“双微”产品主要分两类:一是各杂志、报纸的官方“双微”平台,属于“标配”,他们吸引了本身就是这些报刊的读者来关注;二是旗下各媒体的记者创办的自媒体。产品特色不同、各有侧重,有的专注时政新闻,也有的主要发布美食信息,他们的受众群体是有区别的,但都起到了让更多的人获取资讯、了解报业集团的效果。这些产品有专业团队来运营,信息质量是有保证的。

1603班的刘艺梅同学接着问:“媒体深度报道不断缩减的原因何在?”张茧副总编从人才、成本和政策等方面给大家分析了深度报道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他说,一篇深度报道的周期较长,所花费的成本较高。而且现在能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少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做奔跑着的思考者。

作为新闻学子,得知深度报道不能持续的原因竟与人才稀缺有关,很多同学都坚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1602班的路圆梦说,今天我把座右铭修改为:“不跟潮为资讯传播者,而要成为善于奔跑的思考者。”我要以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敬畏之心,学好基本本领,学习新媒体知识,勤思考勤实践,努力成为时代缺少的好的深度报道者。

1603班的张湘皖说:“经过今天的见习,我感到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同时也更坚定了做新闻的决心。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这种类型的讲座或见习,与那些领跑者多多交流,汲取经验。”

夜幕降临,大家在凯乐国际城一楼大厅齐聚合影。

公司副经理、副书记程华、新闻系主任徐琼副教授、2016级各班班导师及年级辅导员同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