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孙安琪,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新闻学2002班员工。在学业成绩方面,她连续六个学期保持全部成绩排名第一,总GPA达3.86,连续两年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员工等荣誉;在员工工作方面,她担任为期四年的班长、两年的校团委宣传部摄影部干事、一年的湖大新传公众号运营人员;在科研学术方面;她共有10段科研经历,主持过1项国家级大创,作为负责人与核心成员结课了2项省级大创;在综合素质方面,她获得荣誉奖项近5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8项。孙安琪同学通过保研推免至南京大学。

个人经历
孙安琪同学主持国家级SIT《数字强国战略下学前儿童数字素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对湖南省1342户幼儿家庭进行实证调查,并作为数据分析负责人使用 SPSS、 EXCEL 等工具分析学前儿童数字媒体接触及使用现状、数字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该项目在第十五届"挑战杯"湖南省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省二等奖。
主持省级SIT《乡村振兴视域下桑植白茶地域茶叶品牌“红白绿”文化营销模式研究》;创立中国第一个乡村电商虚拟网红,结项获评二等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级SIT《湖南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挖掘与传播》
2021年秋天,中国风美妆师虚拟偶像“柳叶熙”爆火,孙安琪也被其短视频故事设定中的国风元素与元宇宙概念深深吸引。见证着柳叶熙的出圈,结合乡村振兴的国情大背景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需要,一个鲜活且充满新时代气息的点子呼之欲出:为中国乡村设计一个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虚拟网红,借“她”之身让中国乡村特色文化得以振兴。
凭借着强大的执行力,孙安琪立即组建了4人的员工团队,以湖南省张家界市的桑植县为试点,在一个月内便为桑植“量身定做”了一款虚拟人物形象:18岁白族少女“小阿采”。小阿采承担了两大任务:文化输出方面,通过在新媒体等平台的身体实践传播中国乡村故事与桑植“红白绿”特色文化;商品输出方面,则以IP赋能桑植白茶等特色产品并直播带货。通过这两大方式与桑植县域外的人“对话”,最终可以在文化区域外的人心中建立桑植地域形象。
孙安琪研究发现,当地存在着红色文化传播不力、少数民族汉化明显、白族文化并不突出等问题,孙安琪作为负责人,带领员工团队前往了桑植当地进行了超150小时的国情实践,借助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团队活动受到了如学习强国等国家级、省级媒体的报道,共计在各平台发布新闻稿件36篇,视频42支,稿件浏览量超100万,视频播放量超40万。该项目参与“芙蓉学子·乡村振兴”、“三下乡”、“互联网+”、“挑战杯”等学科竞赛,获得了5项奖项(包括1项国家级、2项省级、2项校级),调研报告被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邀请收录至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同步知网。
Q&A
Q:您在大学期间取得并保持非常优异的专业成绩,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A:我遇到的困难...我会把课程任务安排在ddl的前一周。如果说按照我的计划一步一步进行,作业可以如期完成。但是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额外的事情,计划就会被打乱。所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开学,可能前几周没有那么忙的时候,就会把一些作业往前提,就不像以前那样安排得比较紧。也就是说,虽然一样是做计划,但把那个意外发生的这个情况的时间考虑进去。
Q:您在大学期间参加了非常多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
A:印象深刻的活动应该是我们参加芙蓉学子比赛,去桑植实地考察的那几天,就是去年的六月底到去年的七月中旬。桑植民风比较淳朴,风景很漂亮。我们借宿当地一个老奶奶家里,晚上星空很漂亮,但是她的家里有非常多的虫子。当时那个虫子是真的多,我们有几个同学晚上都没有睡着觉。山里自然景观非常好,但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便,但总的来说,我还是很怀念这段时间的。
而且我们帮到当地的居民,他们也很感谢我们。他们的驻村干部很感谢我们来做宣发,选择去报道这样的一个地方,以及用小阿采去讲一些故事。
Q:对于新传院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吗?
A:学习就是学习,我们学习不应该为了换取什么结果,而是因为“学习”这件事本身有意思才去做的,这样才能真正爱上学习。
我不觉得应该把“忍耐”、“吃苦”、“坚持住”与“学习”强行挂钩,某种程度来说,我想这是对学习的污名化,也大大缩小了学习的范畴。学习本身是很快乐的,你要去感受它,体验它,而不是“挺过它”。
而且,学习不应该仅发生在课堂和书本里,像是如何安排营养均衡的健康三餐、如何理解并接纳多元的观点、如何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提出有效拒绝、如何从创伤中平复并照顾好自己的精神健康、如何拥有持续快乐的能力,也都是需要花心思学习的,而这些的重要程度只会远高于课本知识。
当我们不再把“学习”这件事唯结果论时,那些不通过、不录取也就无法打败我们了。我们的生命是一场体验,来这世上一趟未必要有“意义”,但一定得有“意思”。